同读红楼梦|17 焦大醉骂中的隐喻 全球今热点
来源:哔哩哔哩     时间:2023-03-28 06:13:53

历史证明,骄傲自大终会落后挨打。

第七回焦大醉骂宁国府众人,焦大的名字就是骄傲自大之意。

嘉靖帝沉迷道家修仙,死于乱吃丹药,这些丹药是使用少女经血混着丹砂制作而成,长期服用和服毒无异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第六十三回写贾敬之死,如今虽死,肚中坚硬似铁,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。

焦大说: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,这看似是句没逻辑的醉话,其实也是在讽刺嘉靖炼丹扒灰,吃的肚皮如铁,冷血冷面,已经没有鲜血了,红刀子进,当然是白刀子出了。

这一回前半回写众人吃酒行令为宝玉庆生,紧接着就写贾敬之死,分明是在庆祝嘉靖之死。

嘉靖烧丹练汞,摧残花季少女,对宫女十分残忍,手段酷辣,后来引起‘壬寅宫变’,那些难以忍受的宫女差点把他勒死。

经此一变,更加重了他对生命的渴求,二十多年不上朝,专心修玄,导致严党专权,朝政日渐腐败。

明朝后来的几个皇帝逐渐被他带偏,也开始迷信丹术,荒废国政。等崇祯继位的时候,接手的已经是个烂摊子,国家腐朽衰败,各大藩王、大地主、大官僚各自为政,国家四分五裂毫无凝聚力,僵化腐败的朝局已是积重难返。

明朝末年又赶上小冰河期,天灾不断。用书中的话说就是“水旱不收,鼠盗蜂起,无非抢田夺地,鼠窃狗偷,民不安生,因此官兵剿捕,难以安身。

鼠盗狗偷还可以生存,而官兵剿捕却难以安生。

明朝在镇压起义军的时候,对农民造成了更严重的伤害,这又加剧了起义暴乱,明朝至此已是危如累卵。

崇祯没有强硬的治国手段和坚定的施政方略,没有完整的自我意识,行事全听从天然本性和自然意识,又受迂腐僵化的儒家教条束缚,根本无法扶起这座将要倾倒的大厦。

后来焦大又骂起来,每日家偷狗戏鸡,爬灰的爬灰,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,这暗指明朝统治者,玩物丧志,烧丹练汞,又宠信宦官,引起外戚党争之乱。

其实一个国家和一个大家族是一样的,宁国府里的五件弊端,放之四海而皆准。

明朝的臣子是该做事的不做事,想做事的又不敢做事,身居高位又不想担责,想担责任的又没有什么话语权,大人物只想着捞好处享清福,剩下的小人物只能任劳任怨的干苦力。

工作临期推诿,互相埋怨,作了出了错要担责任,不做不说反而能高枕无忧。

外没有严格公正的规章制度,内没有成熟的激励奖赏机制,于是那些臣子在堂上只讲漂亮话,只说些微言大义,但要让他们拿出可行的方案就都哑口无言了。

明末党争之祸,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。

封建官僚体系格外臃肿,东林党打着爱国旗号,抱起团来对付宦官集团。他们的初心或许是好的,而一旦结成利益团体,就不再由个人做主,这种初心就会变质,容易被个别居心叵测的野心家利用。文官理想化的治国心愿,也会裹挟皇帝,结果是三个和尚没水喝。

在那种死谏的文化氛围中,不被打死,也会被同行骂死,人人以死谏为荣,以被打死为目标。于是形成三人成虎的效应,大批的官员前去死谏,也怨不得皇帝宁愿相信宦官,也不再相信那些臣子,因为实在被他们搅得不得安生。

万历时发生的国本之争与其说是争国本,不如说的是争权,争宠。在他们党同伐异,裹挟皇帝的时候,何尝不是没有得到重视宠信,而产生了谗妒之心。

俗话说,不患寡,患不均,因为这种不平衡心理,无形中放大了他们心中的邪气。

张居正那么正派一个人,最后也贪污腐败。朱翊钧自此对曾经的老师彻底失望,不再相信那些臣子们了。

张居正是好的,也是坏的,他的心中藏着天使与恶魔。他后来的奢靡腐败让人意想不到,但其实并不难理解,所谓物极必反,当他的手触及到权力的顶端,世上最有诱惑力的东西也会随之而来。他一直秉持正气,这时候反而会促进心中的邪气。

心理学上叫‘蔡戈尼效应,通俗讲,就是偿还效应。

比如如果长久坚持一件事,这件事在潜意识里是处于完成状态,人们心中则会放松对这件事的警惕和要求。

反之如果人们心中藏着没有完成的事,就会一直想着把它完成,即使在无意识状态中也在想着。

而张居正心中存在着邪气,但是他刻意否认或是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。

他心中的邪气一直处于压抑状态,处于未完成状态,在潜意识中就会一直想着它,这颗邪恶的种子一直深埋在地下,等有了合适的温度和养分,就会快速生长。

张居正是人,也有七情六欲,他努力做了这么多事,凭什么得不到想要的呢?

就如夏金桂说的, “有别的忘八粉头乐的,我为什么不乐!” 。

于是他堕落了,开始贪污腐败奢靡享乐。

人心中都是存在着邪气的,如果忽视或者故意否认拒绝承认邪气的存在,那只会导致邪气的滋生泛滥,让人变得更加虚伪贪婪。

明朝的制度太理想,太想当然了,而不会顺应时事变化,只会自夸自擂狂妄自大,因为坚持着一种方向而无法回头,最终反受其害。

有时候在一个大的群体中,甚至连皇帝也做不了主,在历史大背景下,他们也只能顺从大势。

天启皇帝朱由校懒政怠政玩物丧志,他并非不想治理国家,而是因为治理国家,要整天和这些烦人的文人打交道。

这些文臣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,喜欢舞文弄墨卖弄文采。而他本人没什么文化,彼此之间必然产生隔阂猜忌,乃至歧视与嘲笑。

要知道人不会坚持做一件他不喜欢的事。

于是君臣间产生了嫌隙隔阂,因而朱由校宁愿相信与之亲近的宦官,也不再相信那些文官。临死前也要嘱托朱由检说,魏忠贤可用,这说明在他心中已经彻底对文官集团失去信任。

明朝制度诚可叹,这种理想治国理念,不能认识到人们心中的邪气,只知道坚持迂腐僵化的教条,不能顺从人性,不能尊重实际,只会陷入虚伪的假正义之中,最终遭灾遭难的还是自己。

明朝臣子士卒叛变的那么干净彻底,就是最有力的佐证。

持正必被正裹挟,持邪必遭邪反噬。唯有正邪合一,正视自己的邪气,驱秽度恶去妄存真,在正邪对抗中寻找真实的良善,才是自然和谐之理。

再看崇祯,他满脑子儒家思想,又缺少政治手腕和改革魄力,他性格敏感喜欢猜忌,导致君臣不和,又比较冲动,见不得别人一点不好,不喜欢官员求情,心情不好就要廷杖打人,做的不好就直接换掉。

可人并非是非善即恶的,往往是正邪并存,这样就导致假的越假,真的也变成假的,假的反成了真的。

崇祯也不知道该相信谁了,于是上下异心政令不通。崇祯做梦都想把国家治理好,但是他真的做不到。

有想法是好的,但要能够贯彻施行才是真的好,其中的阻碍与困难总是让人意想不到的。

我们的行为大多时候,是受情绪和天性这些非理性因素所决定。这是因为大脑为了保存精力,不喜欢复杂的思考。

崇祯他并没有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帝王,没有完整自我意识,只凭臆测揣度是非,只相信眼前的事实和内心的感觉,而缺乏理性的判断,他的思维是单向度的。

他迫切想把国家治理好,但很多问题又不是他能决定的,他最后以死表达心中的愧意,他连自己的命运都决定不了,又如何能决定国家的呢?

那些起兵造反,最终做了皇帝的,很多时候都是被逼无奈,如果有其它选择,谁愿意选择这条九死一生的绝路呢?

然而既然选择走这条路,就必须要拥有金铁一般的意志,如果中途有一丁点的犹豫和怯懦,下一秒死的就是他。

想要走在历史的最前面,就要有自然客观的自我意识,百折不挠坚定果敢的毅力,和誓死不屈的抗争精神。

这些,崇祯显然都不具备。

作为继任者,清朝完善了明朝制度的诸多弊端,加强了集权统治,依靠利益拉拢人才,跟着自己就有钱花有肉吃,反对自己就是死路一条,这个方法虽然充满了野性,但是非常有用,也更遵从实际顺从人性。

在本就落后的封建制度下,如果还不能拧成一股绳,利益团体抱团,导致权利分摊处处掣肘,那么国家的整体实力也如同一盘散沙,就像荣国府一样,没有一位公平公正的拧绳者,最终必然会自杀自灭起来。

清朝的皇权更加集中,文官集团再也没有能力制衡皇权,封建制度集权的优势得以体现。

皇帝的独特个性得以展现,心灵不再受束缚,便能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,形成自己独特的判断力,决定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走向。

关键词:

新闻推荐